倉頡教學

  中國綿延五千年的歷史,文字的使用悠久,倉頡造『書契』,雖無確切考據,但就現今仍於故宮博物院中陳列之甲骨文,迄今亦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年了。由於中國的文字屬於圖形文字,不像歐美使用26個字母組合的文字,其構造複雜,沒有一定的組成方式,如轉注,會意,形聲等類,因此這也是我國中文電腦輸入技術的困難之處,無法整理一套有系統,有規則的分類。作為提供電腦中文輸入的法則。


   從前利用中文電腦輸入時,可以看見使用大鍵盤的設備,就如中文打字機鍵盤一般,但其設備昂貴,輸入效率低,並不普遍,但多年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以目前輸入設備而論,最佳的方式,還是使用鍵盤作為輸入工具。因此近年來國入外不少專家學者,紛紛致力於中文資訊電腦化的研究,嘗試各種中文電腦的輸入方法。在眾多的輸入方式之中。倉頡輸入法或倉頡簡易輸入法較為大家所接受。

  倉頡輸入法是朱邦復先生所發展出來的。至今已發展出四代,朱邦復方於民國71年初撤銷了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後,各廠商在採用時均略作了變動。

 

第一代倉頡輸入法:

中文字母與輔助字已確定,若是重複字時使用『Z』鍵,一個字輸入碼不滿五鍵的要加按空白鍵,若正好五鍵就直接顯示在螢幕上。民國七十年即已完成,當時尚無標準字形,也沒有所謂的常用字與次常用字的區別。

 

第二代倉頡輸入法:

它與第一代的主要差別在於向量組字方法及硬體架構,若只論輸入法則兩者幾乎完全相同,僅重複字的處理方法不同,(第二代輸入法以『X』鍵為重複鍵)。第二代是72年推出的,於推出不久之後教育部就訂出常用字標準字體4808字。故第二代在字數上涵蓋4808個常用字。

 

第三代倉頡輸入法:

73年度推出的第三代輸入法做了大幅度的變動,輔助字形變動了7個,在複合字與難字上也變動了一些。字首與字身的分割也有不同之處,將麻、雁、厭、辰、厥、羽、府。.。等字定義成字首。而輔助字形的變動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希望每一個中文字母都能概括一個使用頻率高的部首。

 

第四代倉頡輸入法:

74年度朱邦復先生於美國所推出,與第三代的差別不大,僅增加二個輔助字形,另外又增加了八個複合字首,使字首與字身的分割又有部分的改變,但在國內鮮少使用。

 

本網頁仍是本人的主網頁的其中一個分支(即是內容),是因為時間關係,所以主網頁未能完成,有待遲些便能把它做好。

 

最新消息:本人的主網頁已正式上載!

網址:http://msk88.uhome.net/